2011年5月,我們接到《文登市葛家鎮發展戰略規劃》的委托任務,這差不多也算得上公司接到的最基層政府的項目了。雖然此前我們做慣了開發區、高新區、市區、縣域等級別的區域開發和戰略規劃項目,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第一次接手一個鎮域發展戰略規劃項目,我們還是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
一、解構鎮域經濟的發展模式
首先,我們對鎮域經濟及其發展模式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
鎮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架構中最基本的單元,起到承上啟下、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作用。近年來,隨著城市開發成本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地產開發商、產業投資商將目光轉向鄉鎮。
鎮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一個鄉鎮在特定歷史、文化、經濟背景下,依托自身資源、條件等要素,實現鎮域產業轉型、經濟發展、城鄉統籌的路徑選擇。較為成熟的鎮域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包括工業主導型、商貿帶動型、交通樞紐型、旅游服務型、資源依托型等。新形勢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創新鎮域經濟發展模式,對于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前,隨著經濟發展觸角的延伸,鎮域經濟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2010年12月,珠三角鎮域經濟發展論壇在順德容桂召開,500多名中國著名專家學者、省市珠三角鎮街主要領導、名牌企業精英等齊聚一堂,縱論傳統城鎮向現代城市的跨越之路,為整個珠三角乃至全國鎮域深層次發展把脈解困。
2011年4月,山東鎮域經濟論壇暨首屆年會在兗州市新兗鎮舉行。論壇以 “轉型發展背景下的鎮域經濟” 為主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轉方式、調結構形勢下的鎮域經濟發展戰略決策、思路展開討論交流,宣傳推介全國名鎮、省內經濟強鎮、特色產業鎮發展鎮域經濟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模式,為鎮域發展提供借鑒參考和智力支持。
雖然目前工業主導型、商貿帶動型、交通樞紐型、旅游服務型、資源依托型等鎮域經濟發展模式較為成熟,且成為很多鄉鎮賴以發展的主要路徑選擇。但我們認為,依托單一要素主導的鎮域經濟發展模式只能“逞一時之強”,而無法獲取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二、對葛家鎮發展戰略的思考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認為,影響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極化擴散作用和產業鏈集聚作用,由點及面的全方位、多層次戰略取向才能實現鎮域經濟跨越發展。
回到葛家鎮的發展問題,葛家鎮目前已是文登市的農業大鎮(以果品為特色)、工業大鎮,擁有仙山(圣經山)、名泉(大英溫泉)、古鎮(葛家鎮)三大特色資源。最為可貴的是,葛家鎮獲批推進農村綜合整治示范項目,為產業整合升級提供了土地指標保障。近年來,在文登市大力推進“濱海養生之都”建設的大環境下,葛家鎮也吸引了海爾地產等知名開發商的進駐。
通過對葛家鎮重點資源和項目的深入考察,以及對文登市未來發展趨勢的研判,我們發現,以旅游綜合體帶動的區域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聯動發展,將會將葛家鎮的發展帶到一個新的層次。葛家鎮未來發展戰略應綜合創新鎮域經濟發展引擎、產業體系、城鎮化道路、開發主體,構建四位一體的鎮域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葛家鎮鎮域經濟的全面提升。
1、鎮域經濟引擎創新——以旅游綜合體模式引領鎮域經濟發展
“旅游綜合體”模式是指以旅游休閑為基礎導向、旅游地產為收益核心、相關產業配套發展的區域土地綜合開發模式,其最終將發展成為帶動區域綜合升級的強大引擎。
對于葛家鎮來說,可依托山、泉核心資源,通過軟硬環境構建,以旅游地產為平臺,發展功能度假產業,將葛家鎮打造成全域旅游度假區。
葛家鎮發展旅游綜合體有三大好處,一是可以依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快速起步;二是通過旅游地產項目開發為鄉鎮帶來人氣和財力;三是帶動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快城鎮化步伐。
2、鎮域城鎮發展創新——以新農村建設推動鎮域城鎮化發展
以新型城鎮化帶動和推進新農村建設,讓農民成為城鎮化的受益者,將為統籌城鄉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葛家鎮應抓住土地綜合整治契機,堅持城鄉統籌理念,將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人口轉移以及發展現代農業結合起來,在葛家鎮范圍內建設多個“風情小鎮”組團,如溫泉度假小鎮、仙山養生山莊、山前葛家古鎮、山野葡萄酒莊、休閑培訓、養生培訓會所等。
以新農村建設推動葛家鎮城鎮化發展有三大好處,一是新農村建設釋放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農業規模生產、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加工等專業化經濟合作社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步伐;二是以農村社區化建設和發展為突破口,催化農民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進而加快其城鎮化進程;三是為新農村建設而進行的農村土地整治將釋放大片土地,可以通過農地復墾實施規模化農業生產或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推動城鎮化發展。
3、鎮域產業體系創新——以產業鏈集聚推動鎮域產業體系升級
由于鎮域經濟層次較低,產業自發性特征明顯,使得鎮域產業體系的鏈條短缺、產業割裂問題非常突出。新形勢下,圍繞鎮域經濟一、二、三產業形成橫向耦合、縱向延伸的產業體系,以產業間和產業內“雙向產業鏈”集聚作用推動鎮域產業體系的創新,成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性力量。
以雙向產業鏈集聚創新鎮域產業體系,建議鎮域農業發展圍繞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生產(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物流、倉儲、專業市場)——農業旅游(觀光農業、體驗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業服務業(農業技術服務、農業勞務服務、農業機械服務、農業管理服務)的產業鏈延伸發展;圍繞工業產業鏈集聚配套作用,通過發展大項目或上游項目(結合本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具有基礎優勢產業門類或重大機遇性產業項目),起到拉動作用,吸引下游產業和相關產業的集聚;圍繞本地山水、歷史、文化等條件,以旅游綜合體模式延伸鎮域第三產業的產業鏈,集聚旅游地產、商貿服務等配套產業發展。
4、鎮域開發主體創新——以小政府、大市場的模式推動鎮域開發
市場經濟條件下,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已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對于鄉鎮級別的基層政府來說,由于地方政府眼界有限、視野不夠、戰略把握能力局限和財力支撐不足,往往很難親手操刀鎮域開發。建議地方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小政府、大市場的開發模式”推動鎮域市場化開發。
鎮域經濟市場化開發過程中,要求各開發主體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政府主要負責規劃定位和方向把握,以及招商引資、項目篩選等準入管理,并為鎮區內經濟運營保駕護航、完善配套;企業引領鎮域地產開發、產業投資,成為鎮域經濟市場化開發的主導者,通過先進開發、經營理念的引入和優質旅游、地產、工業項目的整合,發揮極化擴散作用,推動鎮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跨越式發展。